close


  11月2室內裝潢8日,李瑞環手工製作的傢具在廣州藝術博物館展出
  11月咖啡機27日,李長春手工製作的衣櫃、書櫃在中國紫檀博物館展出。

專心篆刻的李嵐清
  李鐵映系統家具制瓷工作照
  一直以來,人們看到的多是領導人在政治舞臺上的風采,卻很少有機會瞭解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正因為如此,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長春手工製作的傢具一亮關鍵字相,就立刻受到人們的關註。
  李膠原蛋白瑞環 用劈柴親手做傢具
  11月28日,記者來到廣州藝術博物館。7天前,“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珍品特展”在這裡拉開帷幕,李瑞環親手製作的17件傢具正是這個展覽的一大亮點。據介紹,直到十幾年前,李瑞環都已經是國家領導人了,家裡還在使用這些傢具。博物館為李瑞環的這組傢具開闢了一個獨立的展區。1張雙人床、2個床頭櫃、4個雙門書櫃、1張書桌、1把椅子、2個單人沙發和1張小茶几,展區正中間還放著1張八仙桌及4把方凳,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傢具,這裡幾乎都能見到。
  1934年9月,李瑞環出生於天津市寶坻縣(2001年撤縣設區)霍各莊鎮陳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農民。他曾回憶說:“17歲時,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給木工班掃刨花,當時有個木工工長,名叫王錫田,他說我很靈巧,讓我學木匠。”後來,李瑞環成為北京第三建築公司的一名工人。
  1965年,李瑞環出任北京建築材料供應公司黨委副書記兼北京建築木材廠黨總支部書記。其間,他參與了沙發的設計:改進靠背設計,使它靠起來更舒適;並通過對支撐腿的改造,令它放置更穩固;將扶手改為全木質,色調也相應變淺……
  1966年至1971年,李瑞環被打成“走資派”,關進牛棚。苦難的歲月中,他重操舊業,用掃大街撿來的樹杈和別人不要的劈柴做材料,手工拼接成沙發、餐桌、凳子、寫字臺等26件傢具。有時候,僅一件就得用800餘塊劈柴。這一時期,李瑞環做的傢具主要由深淺兩色木料拼接成菱形花紋,遠遠看去如同手工繪製般工整,只有走近仔細觀賞,才會發現拼接時留下的微小縫隙,但用手摸上去非常光滑,完全沒有痕跡。
  “文革”結束後,李瑞環調任天津市市長。當了領導,他也沒有丟下木工手藝,經常利用業餘時間製作傢具,只是風格和原來的有了明顯區別:以常見的雜木為主料,水曲柳貼面,再塗上自己調製的紅褐色漆;設計上也更接近現代傢具的簡潔明快。
  李長春 自製傢具相伴四十年
  相比之下,知道李長春也會木工手藝的人並不多。11月27日,記者來到中國紫檀博物館,在東展廳西北角見到的一個衣櫃和一個書櫃就是由李長春親手製作的,並曾陪伴了他近40年。
  衣櫃高約1.6米,左側鑲有一面扇形梳妝鏡,右側是一面長方形的穿衣鏡。櫃體上的4個抽屜均勻分佈在兩面鏡子下,梳妝鏡下還設有一排儲物格。儲物格的兩扇玻璃門上各有一隻手繪喜鵲,它們昂首相對,立於臘梅枝頭,相映成趣。衣櫃的造型雖然有強烈的年代感,但因為經過了打磨,錶面形成包漿,色澤依然鮮亮。
  與衣櫃相比,書櫃的設計更加古樸自然。約1.5米高的書櫃共分4層,上3層是陳列層,配有玻璃拉門,最下一層設計成對開門,以免書籍受灰塵和濕氣的影響。“八”字形的底座支架,有利於書櫃在長期使用中能保持穩定。
  1968年,24歲的李長春進入遼寧省沈陽市開關廠做技術員。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工廠會定期把各地發來的包裝箱作為劈柴分給大家燒火做飯。李長春捨不得全部燒掉,從中挑選了一些大的木料,自學製作傢具。
  兩件傢具儘管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抽屜、拉門依然活動自如。紫檀博物館辦公室主管孫百珍說,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它們是榫卯結構:“這是中國傳統傢具的結構方式,主要特點是很少,甚至不用釘子。比如這個衣櫃,就只在合頁上使用了釘子。現在市面上很多傢具已經失去了這一傳統特色。”在孫百珍看來,這正是此次展出的意義所在:“由於經濟條件所限,那個時代自製傢具很普遍,這兩件傢具反映了時代特色。最重要的是,它們為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一抹記憶,讓現在的年輕人能更好地感受和繼承。”
  李嵐清 篆刻記錄生活趣事
  李嵐清的篆刻技術是他從晚年才開始學習的。
  2003年,李嵐清從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上退下來。他給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划了8個字——健身健腦、讀書創作。篆刻,就是他健腦的獨特途徑。
  小時候,李嵐清家的衚衕口有一家刻字店。他每天都去看師傅們刻字,覺得非常有趣,就用修腳的刀子在普通石頭上刻著玩。李嵐清覺得,那就是自己在篆刻藝術上的所有“功底”。退休後,71歲高齡的李嵐清決定重拾年少時的興趣,自學篆刻。
  初學時,李嵐清的好朋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曾經“警告”他:“學篆刻可得小心,是會上癮的。”李嵐清對此滿懷信心:“我自認為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這種痴迷上癮的事兒,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可沒想到,這一學,他竟然真的陷了進去。“為了一方印,即使影響睡覺我也一定要刻完。有時候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壞了,還要衝她生氣。”李嵐清就像一個餓久了的人,如飢似渴地研究篆刻藝術,到2012年,他已刻了800多方印章。
  傳統的印材如壽山石等價格較高,李嵐清就找了不少新材料代替,如人造石、瓷、磚塊、木頭等。考慮到外形美觀的問題,他別出心裁地將漆藝、點螺、擦漆、貼金等工藝技法加以利用,使制出的印章兼顧經濟與美觀。他還很註重篆刻形式的創新,總是試圖刻一點別人不常刻的東西。有一回受人之托篆刻生肖印,他查閱印譜,發現大都是傳統形態,於是就嘗試將卡通畫入印,並儘量使它“長”得可愛一點。
  李嵐清篆刻的內容記錄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親歷的歷史事件,如“世行無息貸款,教育項目優先”、“三來一補,功不可沒”;有對處世的體悟,如“樂道”、“圓融”、“誠信”;還有對不良現象的批評,如“過度包裝”、“不合格”等;更多的是記錄其生活趣事。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李嵐清用這20個字來形容他對篆刻藝術的感悟。他更想做的,是讓更多人體味篆刻之美。他研究出許多篆刻的新材料和新技法,就是希望能把篆刻變成一項“大眾藝術”,賦予印章更廣泛的用途。“年輕人喜歡結婚交換戒指這一套西方文化,其實也可以增加點中國元素——交換印章;父母金婚、生日紀念,子女送他們一對印章,比什麼禮品都好。還有,可以學習奧運會的‘中國印’,把篆刻用於商標、標誌。”李嵐清說:“讓篆刻藝術跟進時代步伐,貼近大眾,走向現實生活,雅俗共賞,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李鐵映 鐵筆刀書第一人
  在女兒明鑒眼中,李鐵映對瓷器的熱愛與鑽研,讓他在退休後開始了一段與以往不同的人生。
  李鐵映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雖然是物理專業出身,但年輕時就對書畫藝術創作情有獨鐘,對瓷器藝術更是痴迷。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多次深入景德鎮的博物館、院校、研究機構、企業甚至作坊,與景德鎮陶瓷界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研究探討琺琅彩瓷的發掘與傳承。他還嘗試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將石頭、玻璃、石英等材料融合到陶瓷創作中,使作品的結構、顏色更合理、出色。 
  因為熱愛,李鐵映利用業餘時間不斷鑽研、探索,時間一長,他在瓷器鑒賞方面也成了專家。紫砂是門綜合藝術,集繪畫、雕刻、泥塑、書法、工藝於一身。在行家眼裡,一把紫砂壺不僅能體現形、色、聲、味,還能反映出創作者本身的精、氣、神、韻。有一次,李鐵映在紫砂藝術家顧治培的工作室里見到了一把剛製造出的“爭鳴壺”。壺的造型潤和、圓滾,壺上停著一隻活靈活現的知了,雙眼明亮,薄薄的雙翅似乎在振動。李鐵映非常欣賞,竟脫口而出:“這把壺的主人,少說也該到知天命(50歲)之年了吧!”李鐵映話音剛落,顧治培正好進入工作室,聽到李鐵映如此準確地說出自己的年齡段,就知道遇到了行家。
  對於瓷器,李鐵映不僅僅會鑒賞,還親手設計、創新。2004年,李鐵映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名譽理事長一職,開始了專職“瓷器生涯”。置身於瓷器藝術中,他如痴如醉,逍遙自在,雖耗費了大量精力,但收穫更多。至今,他親手製作的作品已有幾千件。
  李鐵映還擅長在瓷器的泥坯上刻書法作品。2006年,為了紀念父親李維漢,李鐵映精心挑選了瓶、樽、畫筒等不同形狀的15件德化窯瓷,在上面刻出父親的出生年月、革命歷程、歷任職務以及在不同革命時期的歷史貢獻,用不大的篇幅,濃縮地記錄下父親光輝的一生。這組德化窯瓷,雖然形狀不一,色彩不同,大小各異,但在這些文字的串聯下,巧妙地融為了一個整體。
  在泥坯上刻字是無稿創作,要有很高的書法造詣,還要很好地理解及把握泥土的特質,才能夠做到行雲流水、動靜相宜。李鐵映的這組作品被業內人士評價為“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刀的緩急來表現情感”,他從此被稱為“中國鐵筆刀書第一人”。
  本文轉載自《環球人物》
(編輯:SN0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l34jldb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